關于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主任基金2011年第3期應急研究項目申請的通知

發布時間: 2011-08-16點擊:

校内各有關單位: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主任基金2011年第3期應急研究項目申請說明,現将具體情況通知如下。

  一、項目類型和意義說明

  為對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管理問題快速做出反應,為黨和政府高層科學決策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别設立了管理科學部主任基金應急科學研究專款項目(以下簡稱“應急研究項目”),主要資助在已有相關科學理論基礎上、運用紮實的科學方法開展關于國家宏觀管理及發展戰略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和關鍵性問題的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科技與社會發展實踐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的研究。

  設立應急研究項目的目的是為黨和政府高層科學決策及時提供政策建議及其科學基礎。根據學部對于應急研究項目的一貫指導思想,應急研究項目應從“探讨理論基礎、評介國外經驗、完善總體框架、分析實施難點”四個主要方面對政府決策進行支持性研究;研究成果要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可行性;所提出的政策建議應當是技術上可能、經濟上合理、法律上允許、操作上可執行、進度上可實現、政治上能為有關各方所接受,以盡量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研究方法要求注重科學方法的應用和實際數據/資料/案例的支撐,切忌空洞的讨論和沒有實證根據的結論。應急研究項目的承擔者應當是在相關研究領域已具有深厚學術成果和數據/資料/案例的積累、能夠在短時間内取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成果的專家;在同等條件下,主持完成過相關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學者将得到優先考慮。應急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最終體現為政策建議報告、媒體報道、研究報告、專著及學術論文等形式。

  應急研究項目實行滾動立項,全年接受項目建議。歡迎國内外各領域專家和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從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具體的項目建議。項目建議書應針對立項課題的國家現實需求、迫切性與必要性、國内外研究進展、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預期研究目标和政策效果等提出明确具體的觀點、證據和建議,并對國内現有研究基礎和研究隊伍進行分析。

  二、2011年第3期應急研究項目《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申請指南

  根據專家提出的項目建議書和實際宏觀管理部門有關專家咨詢意見,管理科學部決定設立2011年第3期應急研究項目《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從即日起向全國公開進行課題招标。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強國際國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有利于開拓市場、促進内需。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衆生命安危、關系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食品質量安全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保障國民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責任。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标準體系建設,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關部們相繼建立了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和認證制度,開展了多項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推廣食品可追溯體系、建立健全問題食品召回制度,加強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強化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建設等,食品安全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農殘豇豆”等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三者缺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政府監管能力不足、監管責權不明确、監管資源缺乏整合、監管的收益與成本不對稱等因素是導緻食品安全監管缺位,監管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從根本上全面審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以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

  2011年4月21日,全國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2011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李克強在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專題會議暨省部級領導幹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專題研讨班結業式上強調指出,要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攻堅克難,深入持久推進重點整治,堅決把關系人民群衆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食品安全工作抓實抓好。

  現代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别:一是由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等的不确定性風險,行為人完全履行了法律與道德義務也無法避免的食品安全問題;二是在食品生産、制造過程中,行為人因利益驅動而在投入物的選擇及使用上違背誠信道德,惡意采取如标識欺詐、制假售假等手段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對于前一類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手段主要依靠構建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機制降低食品安全風險;而後一類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根本的是通過完善政府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供給,提高經濟主體違規成本,克服市場的失靈。

  本項目拟分五個專題,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包括:

  (一)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來源與控制

  食品安全源頭、加工、流通、餐飲和進出口環節的能力建設及存在的問題;不同供應環節的食品安全無縫對接;食品供應中食品安全風險來源、關鍵點控制及變動趨勢。

  (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各地(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食品安全探索經驗的總結;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從源頭到餐桌的食品供應全程監管的機制與方法。

  (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效率研究

  現行食品安全管理法規與監管體系的現狀與政策的效率評估;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與監管技術手段體系的構建;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監管、查處和處罰的法律威懾效果;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信息監管與消費者食品安全教育。

  (四)食品安全管理的國際經驗與借鑒

  國外食品安全監管的法規與制度體系的構成與演進;國外食品安全監管手段、能力建設及發展趨勢;國外食品安全标準體系建設;國外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與效率分析。

  (五)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政策研究

  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與監管技術體系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分工與協調聯動機制;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完善方案。

  特别注意:應急研究項目定位于政策研究,強調應用管理理論和科學方法,運用有效的數據支撐,加強與實際管理部門的結合,在長期學術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針對項目指南提出的研究專題,快速提出科學、可靠的研究結論和可行的政策建議。因此,申請書的撰寫必須突出政策研究的特色,在相關背景和文獻回顧的基礎上,明确研究問題;在提出政策建議、産生政策影響、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同時說明支撐政策研究的邏輯思路、理論方法和數據來源。應急研究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也将以政策報告作為評價的重點,最終形成的研究報告應圍繞所形成的政策報告進行撰寫,具體内容應包括:提出的政策報告或建議,支撐政策結論和建議的理論、方法、數據、邏輯等。

  特别要求:1.申請者一般應有紮實的相關數據和實際背景資料基礎;2.申請者必須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方面,具備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或承擔過政府有關部門委托相關課題的紮實前期研究基礎。請在申請書中明示以上相關信息。

  三、申請程序和時間安排

  申請者注意事項:

  1. 申請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研究工作基礎和資源條件,針對本期應急研究項目主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策略研究》以及上述提出的研究專題,選擇獨到的視角和方向,設計研究題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 鼓勵并優先資助團隊整體申請項目。即要求申請者将本應急項目作為一個整體來申請:确定總負責人、分課題負責人以及分工情況(務必同時附上“承諾書”);提交總體申請書和分課題申請書。對不能組織團隊整體申請,但在本期《申請指南》中某一領域确有研究優勢的單份申請也有可能獲得資助,該項目獲準立項後項目申請者歸入整個項目團隊。

  3. 管理科學部将采取課題總負責人承擔本項目研究形式,由總負責人組織團隊進行研究。經答辯,管理科學部計劃擇優資助一個團隊(評審專家評議後可能會擇優組合團隊),下設5-6個分課題,每個分課題的平均資助強度為10-15萬元,總負責人課題資助強度為16-20萬。

  4. 本期應急研究項目鼓勵研究者與實際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聯合申請開展研究,所有參與人員必須加蓋所在單位公章。

  5. 研究期限定為10個月(2011年10月-2012年7月),項目啟動5個月後進行中期檢查與階段成果的交流。

  請準備申請項目的專家到基金委網站下載填寫2011年度申請書,申請代碼填寫G03,并在“資助類别”填寫“專項基金項目”;“亞類說明”填寫“科學部主任基金”;“附注說明”填寫“應急科學研究專款項目”。

  課題申請書的電子版務必在2011年9月1-4日期間由各依托單位科研管理部門通過ISIS系統上傳并确認;紙質版(兩份)應在2011年9月4日前報送社科處。兩個版本均到達方視為申請有效。

  管理科學部将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對通過評審決定資助的項目會在9月20日前通知申請人,未獲得資助的項目不再另行通知。

 

    社會會科學處聯系人:鐘鳴   王浩友    聯系電話:85168697

    E-mail:zhongming@jlu.edu.cn

 

                                                                            社會科學處

                                                                          2011年8月16日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