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洪華教授來我校做學術報告

發布時間: 2010-04-13點擊:

49下午,中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門洪華教授于前衛南區數學樓多功能廳做了一場題為“當代國際體系與中國大戰略”的學術報告。此次報告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東北亞戰略與政策》開題會議的系列學術交流活動之一,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劉雪蓮教授主持了本次報告會。

洪華教授首先闡述了“中國崛起與世界轉型是并行不悖的”的觀點。中國與國際體系的互動是兩個世界相互碰撞的過程,在這一方程中,中國經曆了從被強行納入國際體系到主導國際關系變革核心力量的轉變。國際體系與中國角色存在着雙向互動。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國際體系通過戰争的形式進行了多次轉型,冷戰的結束是國際體系第一次以非戰争形式完成了轉型,開啟了從兩極對抗向多極互動體系的轉變。在國際體系轉型的進程中,國家層面、雙邊層面、地區層面和全球層面都發生了權力轉移、問題轉移和範式轉移。國際體系的變化必然導緻中國角色的轉變,尤其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與世界已經進入了良性的互動,中國正在積極變革自己、影響世界、塑造世界。

中國崛起存在着國家和全球兩個層面的效應。在國家效應層面,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完成了重大轉型,中國不再是典型意義的發展中國家,更多地表現着欠發達與發達特征并存的國情;在全球效應層面,中國在經濟、貿易、減貧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其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學習的範例,對世界的貢獻正在延展。當今社會,中國全面融入了國際體系,其戰略力量正以和平方式向國際體系投放和輻射。

門教授建構了中國大戰略的基本趨向。首先,中國大戰略要明晰中國的世界定位。一個國家的世界定位往往源自綜合國力,與其所追求的國家目标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有直接的關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家實力及國際影響力一直處于上升态勢,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地區性大國,向世界性大國的征程邁進。其次,确立中國大戰略的選擇。中國大戰略要設定戰略目标,即塑造有利于國内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境;擴大國家戰略利益的空間,拓展海外利益;勇于承擔大國責任,積極擴大國際影響力。中國大戰略要設定主導理念,即以防禦性現實主義為核心:捍衛國家主權,同時強調安全合作和自我約束,為融入國際社會并發揮建設性作用提供理性指導。以經濟主義為首務:其既包含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内戰略安排,亦表明以經濟為主要對外手段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的國際戰略設計。中國大戰略要積極建構核心内容,在經濟戰略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以中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大力拓展經濟戰略利益,确保經濟發展作為中國順利崛起的核心。在安全戰略上,以新安全觀為思想基礎,穩步推進國家安全,積極參與國際安全的維護,以維護并拓展中國的安全利益。在文化戰略上,在堅持文明多樣性基礎上,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促進普世性文化的認同,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并将文化作為中國崛起的堅實基礎。在生态戰略上,實施綠色發展,切實關注環境污染和生态安全,承擔起維護國際環境的大國責任。中國大戰略要有實施原則,即加強對戰略态勢的跟蹤評估,構建國家大戰略目标的評估和調節體系;強調以發展實力為核心;根據大戰略目标調整國家間關系;使國際制度成為拓展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渠道;強調國内戰略與國際戰略的相互協調。第三,建構科學完備的國家戰略體系。國家戰略要以基本國情為基礎,優化國家戰略,完善國内戰略布局;國家戰略要深化全球戰略,促進國家利益的拓展,以參與、分享為基本訴求,同時要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國家戰略要強化地區戰略,主導地區一體化進程。

最後,門洪華教授指出,在世界轉型時期,中國作為全球戰略調整的引領者,引領世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戰略時代,基于此,中國戰略建構要以“曆史的總結、當前的把握、未來的選擇”為準則。門教授以《易經》的經典結束了本次報告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胡南)

Copyright©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 伟德国际集团 版權所有

通信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郵編:130012)

辦公地點:吉林大學前衛校區東榮大廈A座5層、12層

訪問計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