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廣大師生的學術熱情與思辨能力,給青年師生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校團委、青年文化書院、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積極搭建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交流平台,創新拜名師、結益友的交流方式,讓師生共同努力,實現學術夢想,繁榮校園文化,并于12月4日下午,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東榮大廈會議中心報告廳隆重召開吉林大學首屆“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韓曉峰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博士生導師王家福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黨委書記邊鐵研究員、校團委副書記葉鑫、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史慕華、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公共管理碩士教育中心副主任孫德超副教授,以及夢想師生代表和參加論壇學院學生代表近500人出席論壇開幕式。
論壇開幕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校團委副書記葉鑫向大會作本屆論壇籌備工作與進展情況報告。夢想學員代表崔議文(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2013級本科生)在大會上發言,她表達了對夢想導師和夢想學員夥伴們的感激之情,并與大家分享了她參與“學術夢想秀”的感受與收獲。緊接着,孫德超副教授代表全體夢想導師緻辭。他提到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交流,特别是社會科學,而“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恰好提供了一個師生之間、學科之間交流的平台。他肯定了夢想學員們在參與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積極進取精神、嚴謹的态度、務實的作風。最後,他希望同學們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不斷探索,努力追趕時代的腳步。
然後,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韓曉峰教授與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黨委書記邊鐵研究員分别為夢想導師和夢想學員代表頒發了立項證書。校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韓曉峰教授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首先代表學校對積極參與和指導本次活動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特别感謝“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為師生提供了學術交流、觀點碰撞的平台。然後,他結合21世紀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背景和學術界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指出,大學作為學術思想的前沿陣地,應當肩負起創新學術思想和培養優秀人才的曆史使命,并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青年師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他強調,吉林大學作為一所擁有悠久曆史的高等學府,為社會創新了一大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和培養了一批批卓越的拔尖人才;他為吉大學子繼承“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校訓精神、投身學術研究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時,他也對青年師生提出了三點期望:一是要端正嚴謹客觀的研究态度,秉承學術人才應有的學術品質;二是要發揮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團隊精神,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三是要創新思維、與時俱進,勇于鑽研勇于攀登。最後,論壇開幕式在吉林大學校歌聲中落下帷幕。随後,與會領導、嘉賓和夢想師生代表一道合影留念。
論壇開幕式結束後,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博士生導師王家福教授主講的“勵志學生”學術講座在師生們的熱烈掌聲中正式開始。他結合自身精彩的人生曆程與豐富的閱曆經驗,提出學生應當符合時代要求,隻有具有獨特的成長能力才能走向成功的境界。他從團隊協作、全面發展、責任承擔等方面,闡述了作為學生應當在學習好實用的生存技能的基礎上,打破專業界限,用逆向迂回的方法進行學習研究;同時要重視與老師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他指出身處大數據時代,每個人要有獨特的成長方式,把握曆史、傳承文化、成就現在,從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年力量。他以自己的苦難經曆勉勵學生不畏艱難、迎接挑戰、學會承擔,走上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希望同學們廣泛涉獵不同專業,用專業的态度學習非專業的知識,增強自身的競争力。最後,他為同學們講述了匡亞明校長堅守知識分子品質和氣節的故事,以此勉勵同學們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為夢想不懈奮鬥。王老師精彩的學術報告迎來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與陣陣歡笑,報告結束後同學們為王老師獻上早已準備好的鮮花,大家久久不願離去,紛紛上台邀請王老師簽名并與王老師合影留念。
學術講座結束後,“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分論壇研讨活動正式開始。經過前期積極踴躍的報名,夢想師生的遴選與對接,申報短期項目、并通過項目培育的十組夢想團隊分别在在東榮大廈511會議室與1214會議室進行了夢想項目結項答辯。夢想導師學術團隊代表、夢想學員及夢想學員營地工作人員共同參加分論壇研讨活動。在答辯環節中,各支夢想團隊的學員代表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展示和答辯,夢想導師分别就項目選題的意義、數據分析的過程、學術研究的理論模型及研究規範性等方面進行了提問與評論。經現場夢想導師學術團隊評議後,兩個分論壇中答辯表現優異的四支夢想團隊進入了優秀成果展示環節,向全體參會師生展示了自己缤紛的學術夢想。
雖然本屆“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已落下帷幕,但青年師生追求學術夢想的步伐不會停止,參加本屆論壇長期項目的夢想團隊還将繼續培育自身的學術夢想項目。通過校團委、青年文化書院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聯合舉辦的本屆“學術夢想秀”暨青年為公論壇,一個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的交流平台正式形成,數十個學術團隊得以組建,一大批青年學生開啟了自己大學階段的學術之旅,共同為繁榮校園文化生活、實現師生學術夢想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本社通訊員:陸亞倫 趙梓含 陳昕雨 姜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