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晚間,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以線上方式舉辦了政治理論與公共事務工作坊第二十二期學術活動。
本次講座邀請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政治學會秘書長郝亞光老師擔任主講人,作了題為“治水社會:被東方專制主義遮蔽的社會治水”的主題報告。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副主任馬雪松教授擔任主持人,參加者包括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研究生及博士生和本科生以及國内其他高校師生共一百二十餘人。

首先,郝老師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國家之源。今年的汛情将治水社會再次拉回到學術視野,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新的認識。

在介紹了魏特夫設定的治水社會後,郝老師對其提出的“治水社會―東方專制主義”的互動邏輯表示質疑。緊接着介紹了中國的四種降水區及其産生的治水需求,通過深度調查發現了大量被遮蔽的治水事實,這與魏特夫的設定不符。
郝老師通過田野調查發現,中國有着豐富的治水模式,包括以溝渠、水塘、河流、水堰、堤垸、水井為中心的多種模式。中國也有着各種類型層次的治水組織。郝老師以幹旱地區的坎兒井、半幹旱地區的西藏沖康莊園、半濕潤地區的山西新绛縣和濕潤地區的江西九江豐樂村為例,講解了不同類型層次的治水組織及其治水方式。這些治水組織即次生型治水共同體,并構成了治水社會。

最後,郝老師得出結論,即由于國家治水缺位,傳統中國并非是魏特夫認為的國家主導的治水社會,而是以社會為主體的治水社會。這種治水社會内生于社會治水的實踐,具有較強的内生性、自治性和主動性。高度自治的治水社會不但造就了國家治理的根基,而且支撐着一個大規模文明體的持續。在社會自我治水過程中,既塑造了中國的社會性,又塑造了中國特有的社會治理形式與結構。
馬雪松教授在評議環節中指出,治水社會是當代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命題,本次講座在一定意義上把社會治水的實踐議題從富有意識形态色彩的觀點中“拯救”出來,呈現了村莊研究、田野研究、曆史研究複合視角的比較優勢。馬雪松老師表示,郝亞光老師的報告聲情并茂、圖文并茂、理實并茂,基于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想象力,運用新穎的研究視野和獨到的問題意識,針對學界成論和前人定見做出自身知識貢獻,這種守正創新、實踐求真、團隊攻堅的研究抱負和可觀成果值得高度肯定。
郝老師在問答互動環節與同學們進行了有益互動,提出的問題與解答都有助于對治水社會進行全面的、全新的認識,講座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