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5日18時30分,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通過線上平台舉辦了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五十二期活動。
本次講座邀請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導師熊易寒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作題為“社會治理與人民城市”的學術講座。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林奇富教授擔任主持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馬雪松教授莅臨并緻歡迎詞,參加者包括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國内其他高校師生共一百三十餘人。

熊易寒教授首先回顧了“兩城理論”的提出過程,指出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正道”是以人民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而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歧途”是以資本和增長為中心、增長聯盟。資本固然重要,但我們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是“人民的城市”,而非“資本的城市”。在此,要正确區分抽象的人民與具體的群衆或公民,人民是個政治概念,對應的是主權,而公民是個法律概念,對應的是權利,群衆雖然也是個政治概念,但對應的是訴求。

其次,熊易寒教授介紹了社會治理的涵義,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而新時代所具有的階層多樣化、利益多元化、矛盾複雜化和需求差異化的特征要求政府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要着力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摒棄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現階段社會矛盾的主要特點包括:絕大多數抗議的主要訴求是針對群體自身的經濟利益,矛頭主要指向特定的官員、機構或企業,群體性事件上升較快。而中産階層的興起與精細分層社會的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多元的價值觀與社會共識的撕裂、信息技術、新媒體與公共輿論場以及基層資源不足與無限責任之間的矛盾等問題都成為了新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

最後,熊易寒教授通過分析案例,提出在中國的基層治理中,法治往往産生較多的後遺症,也存在不少法治難題,因此,在中國情境下應當尋求情理、道德與法治的有機統一。有時适度的“和稀泥”是一種政治智慧,而且當代基層治理的道德基礎主要是“公德”,所以剛性的法治與柔性的情感治理可以“剛柔并濟”。社會治理應當以隊伍專業化、運作制度化、管理精細化、參與多元化及響應智能化為目标與任務。
林奇富教授在評議環節中總結了此次講座的主要内容,表示熊易寒教授的講解既有深度的分析,又有廣闊的視野,更不乏現實的田野案例,并再次感謝熊易寒教授的分享。在問答互動環節,熊易寒教授對部分地方行政機關存在懶政的事件進行了評析,講座在熱烈的交流探讨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