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辦、政治學人團隊協辦的“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與話語創新高峰論壇”于線上成功召開,來自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等近20所國内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雲上,圍繞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與話語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讨。會議由哔哩哔哩網站全程直播。
會議伊始,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院長張賢明教授緻開幕詞。張賢明教授首先代表會議主辦方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向參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随後,張賢明教授表示,政治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是講求經世緻用的“大學問”。政治學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面對着機遇和挑戰,中國政治學的繁榮與發展必然要走上理論體系與話語創新的道路,這賦予了政治學人重大責任。本次會議的初衷就是凝聚學人共識,協同學人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政治學理論與話語創新。
會議第一環節的主題為“流派之辯”,由中國政治學會副秘書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馬雪松教授主持。來自政治學界的六位教育部長江學者圍繞自身承續的研究傳統和深耕的研究領域發表了主旨演講。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雲南大學周平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民族政治學的發展與疊代”。周平教授認為,基于政治與民族的關系、政治學缺乏民族研究的尴尬以及政治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政治學的認知必須有民族的視角。民族政治學豐富了政治學的知識體系、拓寬了民族-國家理論、延展了政治學的知識邊界。周平教授同時提出了民族政治學創新與自我疊代的思路。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楊光斌教授以“政治學的國家品格與曆史政治學”為題,在分析政治學的特征以及中國政治學學科史的基礎上,提出了曆史政治學的概念。楊光斌教授認為,曆史政治學與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現代性轉換可以從社會主義與民本思想、民主集中制與大一統、協商民主與協商政治等關系中展開。最後,楊光斌教授闡釋了曆史政治學與世界政治學的關系。
中國政治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徐勇論述了“概念化社會的政治學概念建構”。徐勇教授指出,政治學是一門創造概念的學科,政治概念是人民利益和思想主張的集中表達,以此來集聚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概念建構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可以改善思維方式,建立一個能夠為具象社會提供思想來源的知識體系。對于如何構建概念的問題,徐勇教授指出,要充分估計概念建構的難度、注意概念建構的内在邏輯性與可通約性。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張鳳陽教授以“再現公共生活世界——政治學研究的現象學進路是否必要及如何可能”為題發表演講。張鳳陽教授認為,對于政治學而言,現象學是一種補充性而非替代性的研究方案。現象學方法應用的主要步驟為“定見懸隔-本質直觀-意向分析”。随後,張鳳陽教授介紹了政治現象學中的理論再現、感性具體、思維具體等問題,提出了理解政治現象的具體思路。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院長張賢明教授發表了題為“政治生活的責任邏輯與責任政治的理論建構”的主旨演講。張賢明教授指出,責任是人類社會中重要的價值,也是與政治相伴而生的重要概念。因此,構建責任政治理論是理解政治生活責任邏輯的思路。張賢明教授介紹了責任政治概念建構的過程,并從思想史與制度史的角度分析了中西責任政治觀念的演變與差異以及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責任政治形态的不同特征。最後,張賢明教授從責任政治理論研究入手,闡述了政治學研究應遵循的基本方法。
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院長佟德志教授闡述了“中國共産黨人民史觀的理論創新”問題。佟德志教授認為,政治學要把重點放在黨史背後的黨史觀和人民史觀之上,并介紹了“什麼是黨史”以及“什麼是黨史觀”。佟德志教授指出,黨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曆史。
會議第二環節的主題為“理論之争”。該環節上半場由天津外國語大學吳倩教授主持。發言階段,複旦大學劉建軍教授圍繞“生活政治與中國政治學創新的新空間”為主題進行發言,他從自身學術研究的心得體會出發,闡釋和辨析了生活政治場域、業民社會、社區社會主義、關聯性轉型等生活政治的系列概念。上海交通大學彭勃教授以“安全政治:政治學新議題與新範式”為題,論述了安全時代政治叙事的變化趨勢以及安全政治領域值得思考的問題。南開大學程同順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全過程民主的話語權意涵”。程同順教授講解了全過程民主的提出、含義、意義等問題,闡釋了提升全過程民主話語權的途徑,論述了全過程民主的優勢以及推進路徑。吉林大學馬雪松教授以“大一統與辨正統:曆史政治學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政治合法性論述”為題,分别從“思想範式與制度基礎”與“文化資源與政治實踐”兩方面論述大一統與辨正統的合法性,總結了大一統合法性論述的政治張力與辨正統合法性論述的曆史焦慮。武漢大學劉偉教授關注了中國政治學話語重構中的知識鑒别問題。劉偉教授從十個方面提出了政治學話語重構中的知識鑒别方法,并明确了政治學人應具備的知識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李石教授以“分配公正:中國政治研究的新範式”為題,闡釋了分配公正研究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也是一種理解政治的新範式,公平正義的話語體系有助于使中國的政治成就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同。
該環節下半場由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偉教授主持。發言階段,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謝嶽教授闡述了“中國城市政治研究的基礎性問題”。謝嶽教授從比較的視角、城市結構的角度、等級制的空間、城市現代性程度四個方面出發,指出中國未來政治發展與現代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吉林大學王立峰教授對黨内法規學科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出路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王立峰教授認為,黨内法規學科建設仍面臨着研究落後于實踐的問題,應加強法學黨建學科的融合。華東師範大學張振華教授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話語創新”為題,解讀了中國的現代化的成就,提出了創新與發展我國政治經濟話語的實踐路徑。天津外國語大學吳倩教授圍繞“曆史研究與政治學理論創新”為主題進行交流。發言中,吳倩教授分析了古代政治研究的現狀與挑戰,并以此提出了以曆史研究推進政治學理論創新的省思。清華大學楊雪冬教授的發言題目為“從現代出發:政治學‘突圍’的路徑選擇”。楊雪冬教授分析了當下政治學面臨的發展壓力,并提出了政治學知識體系構建的思路。廈門大學李豔霞教授以政治認同為例,闡述了政治科學理論叙事中的概念界定與測量。李豔霞教授分析了政治科學研究中的概念有效性,認為在概念界定與測量中應聚焦本質、提升效度、關注情境,對其衍生邏輯條分縷析應是提升理論叙事中概念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會議第三環節的主題為“創新之探”。該環節的第一階段為主題發言,由複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張蘭主持。深圳大學副研究員陳科霖、吉林大學講師張力偉、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趙吉、複旦大學青年副研究員朱小略、中國人民大學講師黃晨、北京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璎珞、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鄒建平分别就“地理政治學”“風險政治學”“安全政治學”“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話語建設”“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危機與出路”“強化黨史研究拓展政治學研究的思路”“愛國主義的概念及其面向”的政治學理論研究問題進行發言。該環節的第二階段為青年政治學人線上茶座,由吉林大學講師張力偉主持。該階段中,七位青年政治學人就觀衆提出的問題作出了細緻的回應,并相互交流了政治學理論創新的思路以及青年政治學人的學術責任問題。
本次會議受到了國内政治學界以及相關領域的廣泛關注。征稿階段,會議組委會收到來自各大高校的投稿近百篇,論文主題涵蓋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政治學理論創新、政治學理論交叉學科研究等多領域議題。據統計,本次會議線上直播的觀衆峰值逾20000人。直播中,觀衆互動氣氛熱烈,好評如潮,并有部分觀衆針對專家學者的發言展開了線上讨論。

“流派之辯”環節參會嘉賓

“理論之争”環節上半場參會嘉賓

“理論之争”環節下半場參會嘉賓

“創新之探”環節參會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