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9點,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和吉林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二十一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
此次活動邀請了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王海洲副教授做學術演講,演講的主題為“新中國女性的國家認同構建——基于女民兵宣傳畫(1949-1984)的圖像政治學分析”。吉林大學政治學系彭斌副教授應邀擔任本次活動的評論人。本期工作坊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殷冬水主持。我院的王立峰教授、林奇富副教授以及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法學院、文學院等學院的三十餘名學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首先,王海洲副教授向我們介紹了本項研究的相關背景及緣起。他提到,國家認同在學界有較久的研究傳統,是個“老問題”。通過相關文獻檢索發現,近些年來中國國家認同構建在海内外學術界成為了“新熱點”。但是,國内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從民族與文化兩個角度切入尋找國家認同構建的實踐路徑,國外的研究主要是關注北京奧運會等盛事在中國國家認同構建中的作用。在布朗大學女性研究中心的訪學研究經曆與長期以來對政治宣傳畫的關注,導緻他以女民兵宣傳畫為分析媒介研究針對以女民兵為代表的新中國女性的國家認同構建的問題。那麼,一,女民兵能代表新中國女性嗎;二,以宣傳畫為分析媒介可行嗎?王海洲副教授解釋道,女民兵兼具建設者和保衛者等多重身份,在女性群體中與國家的關系最為緊密。此外,從1958年全民皆兵與“大辦民兵師”運動開始到1976年期間,女民兵成為了女性中規模最大的群體。而政治宣傳畫作為特定曆史時期的宣傳動員媒介,承擔着國家意志忠實轉譯者的角色,而且具有消弭國家理想形象與客觀現實條件間的差距的功能。以女民兵宣傳畫為例,它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國家權力針對這個群體構建國家認同的需要與實踐,具有曆史真實性。此外,王海洲副教授還給我們簡單梳理了圖像學的知識譜系與學術旨趣。他指出,與之前的政治圖像學僅僅關注藝術作品與特定政治形勢的關系以及藝術作品所包含的政治屬性不同,他運用于本文的圖像政治學的研究路徑更加地強調圖像所表征的政治關系及其實踐的生成與發展過程。
其次,王海洲副教授從多元身份與空間維度、社會主義意識形态與時間維度和友邦、敵國與實踐維度等三個層面分别闡釋了體現于女民兵宣傳畫的以新中國女性為指向的國家認同構建的不同表現手法。從多元身份與空間維度看,女民兵的多元身份(生産者、保衛者、領導者)在構建其對新國家的認同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她們可以從經濟、軍事、政治等多種層面介入國家生活,從而走出家庭,脫離“四條繩索”和“女性等級制”的束縛,在積極生産供養祖國、努力訓練保衛祖國、互幫互助建設家園中展露“笑顔”,實現對新國家的情感接納與政治認同。此外,王海洲副教授通過對《偉大的祖國萬歲》、《苦練硬功夫,争當神槍手》、《祖國的關懷》等典型宣傳畫的細心講解分别向我們解釋了地理意義上的國家空間(疆域)、文化意義上的國家空間(民族團結)和政治意義上的國家空間(領土主權完整)等國家認同構建空間維度的三種不同面向是如何完成其構建過程的;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态與時間維度上看,國家認同構建要解決的是國家的抽象形象或觀念形象,而國家的觀念形象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态。對于新中國而言,這種意識形态主要指的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毛澤東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主體,毛澤東的著作作為意識形态武器,擁有了與槍炮等同甚至更強的威力。此外,在建國三十五年間,革命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内核,既體現了對曆史的理解,也是話語實踐的主要内容。出于在曆史觀和話語實踐兩個層面構建女民兵對新中國認同的需要,她們在表達革命主題的女民兵宣傳畫中被刻意隐去女性特征,經常“怒容滿面”地與反革命分子和階級敵人作鬥争或在建設和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态中展現出不讓須眉的“飒爽英姿”;從友邦、敵國與實踐維度上看,國家認同旨在塑造民衆對國家作為國際事務中的一個獨立的行動者的支持。這種實踐主體性主要通過支持“友邦”與反對“敵國”一正一反兩個策略得以表達。王海洲副教授通過《世界人民反帝鬥争必勝》、《越南人民打得好》和《美帝必敗》等作品的解讀向我們展示了國家認同構建實踐維度的展現形态與策略表達。
最後,王海洲副教授介紹了國家認同的基本心理因素——情境與性情。女民兵喜怒分明的表情所表現出的愛與恨,在政治意義上是新中國敵我觀念的呈現。在情境上,女民兵組織将來自于傳統家庭,受“四條繩索”和“女性等級制”束縛的女民兵們聚集在一起,一同作為忠誠的中華兒女投身于建設和保衛新中國的實踐之中。女民兵的敵人可以被形象地分為“小家之敵”“大家之敵”和“國家之敵”三種類型,這種敵我情境的劃分營造出她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同時通過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來強化她們對新中國的認同感。其次在情感上,女民兵在生産、訓練和戰鬥的協作中形成和鞏固了她們之間的革命同志的友誼,使得她們對提供和保護這種友誼的新中國産生了依賴和認同感。
學術演講結束後,彭斌副教授做了評論,認為王海洲副教授的此項研究主題引人入勝、視角新穎獨特,并采用跨學科(政治學、曆史學、傳播學、符号學等)的路徑進行綜合分析。同時,彭斌副教授指出了三個問題與王海洲副教授進行商榷探讨:一、就标題而言,本文的工作隻完成了一半。彭斌副教授認為,國家認同構建是一種權力的合謀,受衆的反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面向之一,本文隻探讨了符号的生産,并未涉及符号的傳播、消費、轉化乃至再生産;二、圖像分析涉及衆多面向,本文突出關注了其政治維度,對審美維度、道德維度是否關注不足;三、本文僅就女民兵的笑、怒進行二元類型學劃分是否充分,笑和怒之間有中間地帶及其擴張地帶,此外,有沒有其他可以補充的類型劃分方式。彭斌副教授評論結束後,王海洲副教授一一做了回應。

評論結束之後,王海洲副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張潇翔)
2014年10月20日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