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2點,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和吉林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十九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
此次活動由美國丹佛大學政治學系孫晶副教授做學術演講,主題為:“中國威脅”與“文明之獅”—雙轉型的中國外交。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國際政治系于海洋副教授應邀擔任本次活動的評論人。

活動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殷冬水副院長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劉雪蓮教授,電子政務系主任于君博副教授,國際政治系講師姚璐等老師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法學院、哲學社會學院等學院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首先,孫晶老師介紹了研究的緣起:随着中國的持續發展,海外世界看待中國的方式和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發生了轉變,這些轉變對中國外交政策的選擇和為了國際體系的發展有何種影響。孫老師用幾幅精心挑選的圖片表現了西方對當代中國認知軌迹的改變:建國到七十年代末對中國的敵視;80年代初期和中期,對中國的熱情關注;80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初期對中國的熱情落空而來的敵視;90年代中後期對學術界中國是否重要的讨論;新世紀以來對中國崛起的确認與不安。與之相對,孫老師同樣用幾幅圖片表現了中國眼中世界的變化:建國後到70年代末,中國人自信驕傲;80年代開始向西方學習;90年代提出韬光養晦;新世紀以來提出和平崛起。這兩種變化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雙轉型”。

其次,孫晶老師解釋了何謂“雙轉型”,“雙轉型”的過程中,中國與外部的應對策略。“雙轉型”的理解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國自身大國意識的覺醒,二是各國對華政策的調整。這兩個方面互為因果,但結構轉型在先,意識轉型相對滞後。在“雙轉型”的基礎上,孫老師分析了中國外交為什麼會“猶抱琵琶半遮面”,指出曆史記憶、策略性因素和内外有别的宣傳應對策略對中國外交的影響。綜合上述影響因素,孫老師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目前,“大國崛起”的策略嘗試,指出“和平崛起”面臨的問題,“軟實力”與“硬釘子”的矛盾,并從“物質相依、思維相違”的角度,對崛起的提法與發展進行了在思考。提出中國外交和對外宣傳應該打消心理痼疾:“老好人”和患得患失,一個全球性的國家不可能是一個沒有争議的國家。針對“雙轉型”的另外一面,即外部世界的應對,孫老師着重介紹了近年來持續升溫的熱點,日本和南海問題,指出日本和南海周邊國家之所以不斷挑起争端是希望趁中國還未崛起之際尋求法律框架來确定相關問題。
最後,孫晶老師對國際關系未來的格局做出展望,認為未來國際關系的格局是一種“蜘蛛網”狀的“Cobweb Model”。各個國家之間經濟文化關系愈來愈緊密,隻要這種聯系持續加強,就可以維持一種相對和平的國際關系格局。
演講結束以後,于海洋副教授做了評論,提出了如下問題:第一:國際體系的轉型究竟是權力的轉型還是身份的轉型?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對認識當前國際形勢和制定外交政策制定有重要作用。第二:國際體系的轉型模式是什麼?是中美此消彼長、相互促進還是相互衰退?第三:如何預測轉型周期的長短?周期的不可預測性與趨勢的可預測性對國際體系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孫晶老師回應了上述問題。
評論結束以後,孫晶老師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就民意和政府外交政策制定的關系、中國的“軟實力”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王匡夫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