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政治理論與公共事務工作坊第三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
此次活動邀請了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許玉鎮教授進行學術演講,演講的主題為“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公民參與”。

工作坊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馬雪松副教授主持,彭斌副教授、于海洋副教授、王立峰教授、朱萬潤副教授、丁建彪博士等青年教師以及來自行政管理、政治學理論等專業的部分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首先,許玉鎮教授區分了政治話語體系與理論話語體系中的法治中國。其一,通過引用黨和國家曆次重大會議的相關表述,梳理了政治話語體系中法治中國的發展曆程;其二,通過闡釋法治與人治各自的利弊,揭示了法治并非完美無缺,卻是避免更大的惡的有效手段。
其次,許玉鎮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國實踐中的法治建設,并重點探讨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斷裂問題。她指出,法治在當前中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治國理政的工具,并未成為一種價值理念。而隻有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法治才不至于淪為披着法治外衣的人治。許玉鎮教授以“程序正義優先于實體正義”的法治思維為例,強調它成立的前提是法治框架的優先确立,否則可能出現“程序空轉”。
再次,許玉鎮教授闡釋了公民參與在法治中國中的意義與背景。一方面,公民參與同協商民主具有内在關聯;另一方面,旨在限制公民參與的刁民論、素質論并不符合“三個自信”的要求。
最後,許玉鎮教授指出當前公民參與的兩個主要問題,即網絡參與和組織化的參與。網絡參與的特點在于信息傳播迅速以及網絡言行與實際責任的關系變化,從而為公民參與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組織化參與較之于個體參與更有利于提升參與的效能,而我國社會組織化程度較低,社會組織獨立性欠缺。有鑒于此,許教授認為,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參與需要政治認可與法律保障。

演講結束後,與會師生圍繞民主與法治的關系、公民與公共空間、公民參與的有效性與有序性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崔珊珊韓建力)
2014年7月8日
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