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和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6期暨中國思想與文化論壇第1期活動,在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社會科學戰線》編輯、吉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永平研究員做主講嘉賓,主講的題目為“占筮與義理——殷周之際天命觀轉變視阈下的《周易》”。
本期學術論壇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顔德如教授主持,吉林省周易學會理事、吉林大學文學院姜勇博士擔任評論人。吉林大學社科處副處長張曉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張铮副教授、薛潔副教授、赫泉玲副教授和部分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王永平研究員首先簡單介紹了《周易》的構成元素,《周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至深至遠的。王永平研究員針對近代以來部分學者以《周易》本為占筮之書的事實來否定其中包含有任何理性的成分的現象,鮮明地指出此次演講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殷周之際蔔筮活動本質的探究,說明作為蔔筮之書的《周易》究竟有着什麼樣的特質,使其能成為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
随後,王永平老師介紹了蔔筮的起源及其功能,同時認為殷周時代的蔔筮是一種探知至上神旨意和命令的活動,體現着殷人和周人的天命信仰思想。作為占筮之書的《周易》,正是周人改造殷商天命觀的成果。
王永平研究員認為《周易》是周文王改造殷商天命觀的成果,雖然其是占筮之書,仍然相信人事的吉兇禍福是由皇天上帝主宰的,但同時它強調變易,更加重視人的主觀努力對吉兇結果的影響,指導人們通過進德修業以自求多福,已經包含着理性的基因和哲學思辨的胚胎。盡管這些基因和胚胎還處于濃厚的宗教迷信範圍内,但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王永平老師談了《周易》在實踐中的應用問題。王永平研究員認為,春秋時人們利用《周易》占筮時,都認為吉兇是可以轉化的,都跟占筮者本人的德行有着直接的關系。人們在不占筮時往往也引用《周易》的卦爻辭或卦象,作為進行道德說教或證明某種哲理的材料。
演講結束後,文學院姜勇博士結合自己對《周易》的研究進行了評論。姜老師認為,王永平研究員的報告很得“易理”,問題設置巧妙,将自己的思悟與學術研究很好的結合了起來,非常值得青年學者借鑒和學習。此外,姜勇博士還從學術背景和傳承的角度對王永平老師演講中涉及的具體問題發表了一些看法。
評論結束之後,王永平研究員就其演講中的一些具體觀點以及《周易》與現代人的生活等問題與在場人員進行了深入探讨。



201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