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由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以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共同主辦的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5期暨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14期學術活動,在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于曉虹博士作為演講嘉賓,演講的主題為“Rule of Law under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Local initiative, Judicial Empowerment and Regime Resilience”。

本期工作坊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殷冬水主持,政治學系王立峰副教授擔任評論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赫泉玲副教授和部分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于曉虹博士首先介紹了其研究問題的緣起。她指出,自2000年開始,全世界範圍内形成了一股“憲法司法化”的思潮(surge of constitutional initiatives),西方學界運用統計的方法對世界範圍内大量的司法權擴張現象進行研究。但于曉虹在審視中國相關的司法實踐時,發現了許多與西方不同的現象,比如司法行為主體的層級、司法行為的渠道等方面均出現較大差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司法權的發展,是否可以解釋為司法權的擴張,這種擴張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将産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成為了于曉虹博士的研究重點。
于曉虹博士主要借助了兩條路徑作為其理論支撐,一是研究司法權在全球擴張的文獻,另一部分則是對“具有彈性的威權主義”概念的研究文獻。
在介紹了其研究問題的相關背景之後,于曉虹博士提出了她借以評估中國地方法院司法行為的框架模型。她認為,作為政策制定主體的地方法院所處的“司法環境”對其在憲法司法化過程中不同的行為造成了重要影響。地方法院的“司法環境”可以用三組關系來描述,即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地方法院與地方人大之間的關系以及地方法院與上級法院之間的關系。她假設在中國憲法司法化進程處于相對領先地位的地方法院所處的“司法環境”相對更為開明,并采取“行政訴訟”案件作為案例研究的切入點。通過對河南、安徽等省份的案例研究,于曉虹評估了這些省份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司法環境”,并總結了地方法院在與地方政府、人大以及上層法院互動時采取的諸多的策略性行為。
随後,于曉虹博士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宏觀視角,從管轄權、自由裁量權和基本權威三個維度上考察了中國司法權的變化。她指出,中國的司法改革使得地方法院的管轄權逐漸擴大,但這種權力的擴張有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要對政府主要政策遵從。中國的司法獨立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地方法院會選擇性的通過保護性措施保障自身的自由裁量空間。在保障法院的基本權威方面,于曉虹認為,地方法院在“大調解”的過程中會有意識的制定出适宜被實施的判決,從而盡量使判決結果朝着法院所希望的方向靠近。
最後,于曉虹博士對于當下中國為何會出現司法權擴張以及如何評價這種擴張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她認為中國“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權力碎片化狀态使得法院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利益居中的裁判者從而獲得了權力擴張的空間。
演講結束後,政治學系王立峰副教授結合自己對法政治學的研究進行了評論。他指出,于曉虹博士的研究問題在法政治學視野下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于老師的研究兼具前沿理論和國際視野的優點,為緻力于政治學研究的青年學人開拓了思路和視角。另外,王立峰老師還以彈簧為例形象地闡釋了司法和政治之間的關系,并針對于曉虹博士講演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評論結束之後,于曉虹博士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就其論文中出現的關鍵概念以及案例選擇的方法等問題與同學們做了進一步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