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下午2:00,美國愛荷華大學斯坦利華夏主任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唐文方先生在我校中心校區匡亞明樓第二報告廳為我校師生做了一場題為“政治信任的定量比較”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共同舉辦,系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名家講座。講座由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周光輝教授主持。
唐文方教授曾在《美國政治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并出版了《Chinese Urban Life Under 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多部重要著作,在比較政治學、中國政治、中美關系等領域具有廣泛影響。本次講座唐文方教授主要是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政治信任度的多維定義。唐文方教授分從别從機構信任度、領導人信任度、國家(或地區)認同感和政治體制支持度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唐文方教授講到,民衆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每個政府都想要獲得的政治資本,政府在民衆心中建立起政治合法性,政府治理才會更加有效。
第二,數據來源。本次講座的主題是“政治信任的定量比較”,唐文方教授在講“定量”之前,首先明确指出“比較”的是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政治信任度。随後唐文方教授簡單介紹了社會調查的兩個基本要素——随機抽樣與面訪,着重強調了樣品指标的質量和代表性對實證調查所得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的重要影響。而關于數據的來源,唐文方教授指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東亞民主動态調查第二波”(中國大陸2008年數據,中國台灣2006年數據);二是随機樣本;三是大量關于政治信任度的問題。
第三,政治信任度的測量。關于政治信任度的定義,唐文方教授提出了機構信任度、領導人信任度、國家(或地區)認同感、政治體制支持度四個指标。根據以上四個指标,唐文方教授分别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具體測量:一是“核心政治機構的信任量表”(最大值為100);二是“政府領導人是可以信任的”(同意/非常同意%);三是“作為中國人/中國台灣人的驕傲”(驕傲/非常驕傲%);四是“我們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同意/非常同意%)。最後得出的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的政治信任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台灣。
第四,如何解釋政治信任度。根據以上測量得出的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政治信任度數據,唐文方教授介紹了一些國内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結論,以分析中國大陸政治信任度高于中國台灣的原因。這些研究結論包括政治動員、經濟理論、文化理論、民主參與、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等,以上六種結論唐文方教授都分别做了詳細的論述。
第五,對政治信任度原因的測量及其相對重要性。為了分析以上六種原因的相對重要性,唐文方教授又分别在他的研究中設問。例如“政治動員”:通過電視獲取政治信息的民衆所占百分比;“經濟理論”:認為未來幾年家庭經濟狀況會更好的民衆所占百分比;“文化理論”:認為人應當服從父母的民衆所占百分比等。通過對以上原因的具體測量得到的數據顯示,外在效能感(主要體現在政府是否回應民衆的要求方面)所占比例達到了55.9%,而某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學者更“推崇”的政治動員和民主理論則分别僅占2.9%和2.4%,可謂徹底打破了其常識,也使其對中國政治懷有的偏見更證明其隻是一種“偏見”。
最後,唐文方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幾個供在座老師和同學們讨論的相關問題,并一一回答了在座同學們的提問,講座最終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宋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