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由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共同主辦的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九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成功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講師冉冉博士作為主講嘉賓,冉冉博士以“行政‘壓力型體制’下的政治激勵與地方環境治理”為主題做了學術演講。本次活動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殷冬水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孫德超副教授擔任評論人。社科處學術交流管理科科長李羿,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王立峰副教授、林奇富副教授等青年教師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法學院、哲學社會學院、文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部分青年教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與了學術活動。

冉冉博士的學術演講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她介紹了其研究問題的文獻綜述與研究方法,其次她介紹了其研究的概念框架,最後她展示了“壓力型體制下”的幹部考核指标與地方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

首先,冉冉博士介紹了關于研究中國環境危機的相關文獻與她的研究方法。冉冉指出現有的研究傾向于将中國的環境危機歸結為地方環境治理的失敗,認為地方政府及官員應對其負主要責任。冉冉認為,這種研究思路存在着不足,她認同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教授(Kenneth Lieberthal)的觀點,即中國的環境問題應該從一個更加宏觀的政府治理體系來分析,特别是權威的分配和激勵結構。因此,冉冉試圖将中央政府的作用重新帶回到地方環境治理中,詳細考察中央政府的政治激勵與地方環境治理的關系。方法論方面,冉冉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訪談和文獻分析的方法。一手資料主要來自于訪談記錄、田野研究中搜集的政府内部公文和地方報紙。二手資料來自互聯網、報紙、雜志和其它公開的資料。
其次,冉冉博士介紹了其環境危機研究的概念框架。冉冉指出,她的研究采用的是組織行為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作為有目的的生物,激勵在解釋人和組織行為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她認為,對于政策執行者來說,政治激勵——通過忠實地執行上級的政策所換取的政治層面上的獎勵,例如仕途升遷等——是尤為重要的。冉冉援引周黎安、O’Brien、李連江以及蔡永順等學者的觀點,指出中央的激勵是導緻基層幹部“選擇性執行政策”的重要原因。
再次,冉冉博士通過介紹“壓力體制下”的幹部考核指标展示了中央如何激勵地方幹部執行環境政策,地方幹部又如何回應中央的政治激勵,并由此說明了政治激勵與地方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冉冉指出,1980年以來,中組部制定的幹部考核指标體系一直是官員晉升、降職、免職、獎勵和處分的主要依據。然而,在考核體系之中,存在着明顯的“軟”“硬”指标之分,其中環境保護就是一個約束力相當弱的“軟”指标,而與經濟發展和維護穩定相關的指标,就是具有嚴格約束力的“硬”指标,具有“一票否決”的效力。這種明顯的“軟”“硬”指标之分,導緻了地方官員往往重視帶有“一票否決”性質的“硬”指标,而忽視約束力不強的“軟”指标。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對環境保護指标的重視,但即便如此,冉冉認為,存在于環境保護考核指标中的問題依舊明顯。她指出,現階段在地方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普遍的操作指标現象。官員或直接篡改,瞞報虛報,或利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制造”數據。造成這種現象其中的一個制度性原因在于中央政府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去監督和檢查這些統計數據的質量。因而,整個幹部考核指标體系在指标設置、測量、監督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這削弱了環境考核指标的政治激勵作用。雖然提升環境指标在幹部考核指标體系中的地位顯示了中央政府對民衆不斷提高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訴求的一種回應性,但目前看來還未能提供足夠有效的政治激勵,讓地方官員嚴格執行環境政策。
在冉冉博士結束其學術演講之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孫德超副教授做了評論。他總結了冉冉博士的演講要點,認為冉冉博士的發言有明确的問題意識、清晰的邏輯線索、規範的研究方法,這為青年學者的研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同時,他也針對冉冉博士學術演講中的幾個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最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殷冬水對冉冉博士的學術演講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冉冉也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互動問答,并就“哪種體制更有利于環境保護”“激勵與壓力的區别”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2013年5月30日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梁述清)
201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