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建設”學術研讨會舉行
2012年8月3日至4日,由中國科學院《電子政務》雜志社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電子政務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全國“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建設”學術研讨會在長春召開。會議邀請到了國内行政管理學界電子政務領域的許多著名學者,也邀請到了包括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大學、暨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在内的20多所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40多位論文作者出席會議,吉林省政府辦公廳、省政務公開協調辦公室、省編辦、長春市政府辦公廳和長春市信息中心等單位在電子政務實踐第一線上工作的領導和同志們也參加了會議,出席人數共計73人。《電子政務》雜志社社長、執行主編張建輝和國際行政科學學會副主席、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教授分别緻辭,對此次會議予以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次會議議題新穎,意義重大,問題導向濃厚,同時也結合當前我國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電子政府構建中面對的現實問題指出電子政務未來學術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方向,呼籲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電子政務專家和學者們多加強交流,合作攻關,為推行電子政務盡力。
此次會議的分主題分别是:“電子政務與行政生态環境”、“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建設”、“電子政務與政務流程再造”、“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供給”、“電子政務與政府能力提升”、“電子政務與政府績效改進”、“電子政務與智慧城市建設”、“電子政務與公共危機管理”,論文作者分主題參與會議議程,經過廣泛熱烈的研讨,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徐曉林教授做了題為“論雲計算對電子政務的革命性影響”的主題發言。他基于當前計算模式下資源利用率極低、互聯網上存在着大量閑置計算能力和資源的弊端提出了雲計算“盡可能地共享一切硬件和軟件”的基本理念。并在簡要闡述雲計算的概念和雲計算的特點後更為深入地提出其對重構電子政務架構體系重構和改變電子政務建設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後,徐教授系統地提出雲計算時代對電子政務發展的幾點戰略思考。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教授做了題為“電子政務發展中的信任危機”的主題發言。他首先鞭辟入裡地指出: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世界病,公衆期望與政府能力差距在擴大。在這種狀況下,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每個國家的共同追求,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也是持續的研究熱點。電子政務有效地強化了外向型公共管理模式這一新的行政模式,并正在促成治理模式的形成,但同時由于信任網絡與信任政府分離導緻公信力面臨更大的質疑。最後,吳教授提出了若幹富有實際意義的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新路徑和新思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電子政務實驗室主任孟慶國教授探讨了政府2.0及電子政務服務創新的趨勢,他指出:随着信息技術産品和信息技術環境的變遷。政府理念和管理方式也不斷随之發生變化,電子政務的演進趨勢從追求“善政”的傳統電子政務發展為追求“善治”的現代電子治理。而後引出了政府2.0這一概念,并以美國聯邦政府2.0實踐、Love Clean London 項目和邁阿密的311 服務為具體案例介紹了政府2.0對政府服務模式的創新。
吉林省政務公開協調辦公室副主任徐彩晶教授做了題為“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務大廳依托電子政務開展政務服務情況”的主題發言。她通過大量圖表數據和案例系統闡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務大廳自成立以來不斷深化政務公開、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情況,介紹了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務大廳以服務“發展”、服務“民生”為主線,充分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打造“三個系統一個門戶”,融合“三個媒體平台”,持續開展“三項特色服務”,切實抓好試點工作,構築“三位一體”監督體系等全面提高了全省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水平。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電子政務研究所所長張銳昕教授以“電子政務在中國:涵義和内容”為題做了主題發言。她針對當前國内理論界和實踐界對“電子政務”和“電子政府”這兩個概念認知混亂的實際情況,從合理界定适合中國國情的電子政務的涵義入手,探讨了中國國情和中文語境下的電子政務的涵義及最為适合和對等的英文譯法,進而參照已有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清晰地界定了中國電子政務的内容範圍。
此次會議包括青年論壇在内共有28位專家學者進行了主題發言,各位專家在學術視野、站位和研究方法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啟發,為未來的學術合作奠定了基礎。此次研讨會不僅大大促進了吉林大學與整個電子政務學界的合作和交流,更對整個電子政務學界未來的長足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