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上午,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國家治理時政論壇第三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會議室舉行。
本期論壇主題為“霧霾鎖城——環境治理的困境與出路”。主持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王立峰教授與受邀的環境與資源學院花修藝教授、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孫德超教授、法學院王小鋼教授三位嘉賓以“霧霾”問題為切入點,共同探讨了環境治理的困境和出路。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法學院、藥學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論壇開始,主持人王立峰教授簡要介紹了本期的受邀嘉賓的基本情況以及本次論壇的目的。王立峰教授指出本次論壇受邀嘉賓來自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學術背景,這與論壇提倡跨學科交流的目的有關——不同研究背景的學者們之間思想的交流有助于論壇參與者開闊視野、更好的發現選題、切入選題。随後,三位嘉賓從自身研究背景出發,圍繞環境治理問題,先後以“大氣顆粒物與霧霾污染”“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闡釋及對環境保護的啟示”“霧霾治理的法律演進與政策迷思”為題作了主題發言。

花修藝教授指出,清潔的空氣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保證,大氣環境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從環境科學角度闡釋了大氣污染源的構成,以顆粒物粒徑分布為分類标準從理論上分析了霧霾的構成成分及來源。他認為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與氣溶膠粒子的組成、大小、存在狀态及運動方式有關。在“霧霾的産生條件與防治”一節,花修藝教授首先闡釋了霧霾生成的物質條件和氣象條件,指出防治大氣污染的根本方法是從污染源着手,通過削減污染物排放量,促進污染物擴散稀釋等措施來保證大氣環境質量。花修藝教授從大氣污染發生過程出發,提出了減少污染物産生的具體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諸種技術,認為我們應該利用好環境的自淨能力保護大氣環境,而政府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應該發揮好監管責任,加強大氣環境管理。最後,花修藝教授以所在課題組有關長春地區霧霾的研究為例,系統闡述了其觀點,并梳理了國内外關于霧霾治理的研究團隊及其研究現狀。
孫德超教授首先分析了學術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諸種解釋。他列舉了諾思從制度角度解釋經濟發展的觀點,但認為諾思的觀點無法解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而制度相對滞後的狀況,繼而總結了财政分權與經濟分權、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激勵、自由裁量預算三種解釋框架的特征、優點與不足。孫德超教授認為,從央地關系視角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對環境保護存在直接和間接的啟示。然後,孫德超教授以吉林省的環境治理狀況為例闡述了實務界在環境治理方面做的一些探索,但最終環境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觀。他指出環境狀況沒有出現根本改觀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作為硬指标的前提下,環境保護作為軟指标存在比較劣勢;地方官員的任職期限讓其行為選擇更趨短視;上級政府一票否決的政策是一種約束而非激勵;各種部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等因素。最後,孫德超教授依據經濟發展經驗提出在于正确處理央地關系,對地方以激勵和規範化考評為主的環境治理的思路,并提出了激勵加大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環保權重,實行完整的任期制,規範政績考核指标體系,強化環保政績考核主管部門合作四點政策建議。
王小鋼教授作了“霧霾治理的法律演進與政策迷思”的主題發言。首先,王小鋼教授從立法方面梳理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兩部法律的制定、修改過程,并将新舊法條做出對比,分析了原有法條存在的問題以及修改後的法律的進步意義。他還以福建清流縣檢察院訴環保局一案分析了行政公益訴訟方面的嘗試。然後,王小鋼教授結合大氣十條迷思、運動治霾迷思、GDP增長迷思,指出現有環境治理政策的三點問題:政策目标是否存在錯位的可能?政策工具是夠存在越位的可能?政策實施主體是否存在缺位的可能?最後,王小鋼教授依據理論分析,提出了公民清潔空氣權的可能的法律方案,并認為我國環境法律或許應該朝着确認和拓展公民環境權利,規範和約束政府權力的方向發展。
在自由讨論環節,主持人與受邀嘉賓及現場學生就霧霾治理的技術性問題、稭稈焚燒與霧霾生成的相關性問題、環境治理過程中的道德與法律強制問題、排污權交易問題等展開了熱烈探讨。

最後,主持人王立峰教授對受邀嘉賓的主題發言做了總結,并對嘉賓與到場學生表示感謝,對下期論壇的活動主題做了推介。論壇圓滿結束。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韓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