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下午13時,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辦的第六期學術沙龍活動,在騰訊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的主題為“反全球化運動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本次學術沙龍我們有幸請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謝韬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宋偉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趙洋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黃琪軒副教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任晶晶研究員,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副院長于海洋教授擔任主持人。參加此次沙龍的包括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部分師生以及來自其他高校的學生共一百六十餘人。

謝韬教授首先就“美國的民粹主義:反全球化還是反‘美國例外’?”這一命題發言,謝韬教授指出美國的民粹主義曆史悠久、種類繁多,有左右翼之争、上下之分以及已經由傳統的精英與人民的二元對立轉變為精英和少數族裔的聯盟與人民的三元對立。謝韬教授認為民粹主義的核心不是反自由貿易,其核心是使美國變成民族國家而非移民國家。美國的民粹主義有經濟因素的支撐,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國白人群體的威脅感知增加。

随後,宋偉教授在現實主義視角下分析了反全球化運動,從全球化損害戰略利益、經濟全球化喪失國際政治基礎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三個方面解釋了反全球化運動的原因。宋偉教授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反全球化不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将會是強有力且占優勢的一種潮流;二是從現實主義角度來看,反全球化思潮的核心理念是民族主義而非民粹主義。

趙洋教授指出民粹主義産生于19世紀中後期,最初主要出現在美國和俄羅斯,而當代民粹主義的發展最早出現在拉丁美洲。民粹主義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态、政治思潮或社會運動綱領,其核心價值是認同人民、信仰人民、關注人民。當代民粹主義的重要特征是反傳統、反權威、反建制且反全球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新技術發展催生大衆的“政治覺醒”、全球化催生了很多社會和政治問題。當代民粹主義導緻了國家認同的多元化和國家身份的複雜化,對全球治理構成嚴峻挑戰,且加劇了國際沖突爆發的危險。

黃琪軒教授則從産業-金融聯系的角度,以美墨、英美與德日為例探讨了不同國家反全球化的差異。黃琪軒教授指出發達國家大都是資本豐裕、勞工稀缺,均有民粹主義與反全球化壓力,但是程度差異很大,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各國的政治經濟安排的不同。産業-金融聯系疏遠、勞工稀缺的英美的反全球化最嚴重;産業-金融聯系緊密、勞工稀缺的德日的反全球化程度中等;産業-金融聯系疏遠、勞工豐裕的墨印的反全球化程度不高;産業-金融聯系緊密、勞工豐裕的中國則是積極支持全球化。

最後,任晶晶教授從現實政治和中國的角度探讨反全球化,指出從國際政治四百年來其本質沒有變,世界體系仍然是叢林體系,基本的國際政治單元仍是主權國家,因此主權國家仍應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國家、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資源與權力博弈使得中國外交決策的主體多元化,因此中國的民粹主義也有所擡頭。積極參與全球化是中華民族複興的動力之源,在新時代中國應為世界謀大同。中美之間的競争已經變為道路和制度之争,而中國崛起對人類社會的最大貢獻就在于開啟了大規模傳統型國家的現代化模式。
在讨論環節,六位老師就反全球化、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交流,在提問環節,各位老師分别就民粹主義如何影響國家對外政策、民族主義的歸類、不同地區民族主義的發展方向等問題為同學們做了頗具啟發性的解答,最後于老師再次感謝五位老師的傾情分享,此次學術沙龍活動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