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2點,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和吉林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十七期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
此次活動邀請了複旦大學特聘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舊金山州立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郭蘇建博士做學術演講,演講的主題為“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現狀評析”。 吉林大學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博士生導師李靖教授應邀擔任本次活動的評論人。

工作坊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殷冬水主持。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林奇富副教授、丁建彪等青年教師和來自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哲學社會學院、法學院、電子學院等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首先,郭蘇建教授提出中國的政治學科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路口的一方是西方政治科學的理論、概念與研究範式,另一方是在政治學科領域發展具有中國地方特性、知識傳統的“中國學派”。正是基于對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關注,郭教授彙集許多國内外優秀學者編寫了《政治科學與中國政治研究—學科領域現狀分析》(施普林格出版社,2012),以期推動這個領域的學術反思和對話。
其次,郭蘇建教授指出國内外學者對中國政治學科的發展方向與發展路徑的争論焦點是關于西方政治科學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關系的讨論,諸如普适性與特殊性、規律性與差異性、科學性與本土性等關系應如何處理。結合其編著内容安排,郭教授重點探讨了中國政治研究的認識論與本體論上的争論。在認識論上,争論的一方強調使用科學的、普遍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而另一方則強調中國場域的特殊性、曆史性和傳統内涵,認為科學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政治某些主題與問題的研究是缺乏解釋力與可行性;本體論上的争論即是科學知識與地方知識之間的争論,圍繞科學化與本土化,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政治研究應該朝着規範意義上的政治科學方向發展,為中國崛起提供世界性、普遍性的視野。而另一方學者認為,中國政治研究對海内外學術共同體的可能貢獻是依托中國地方性知識、區域特性發展出具有“中國氣派”的政治科學。
最後,郭蘇建教授就中國政治研究的發展趨勢談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郭教授認為,政治學是研究和發現政治現象的發生規律及其權力運行規律和行為模式的科學。政治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應該是探索社會世界或政治現象的發生規律和真理。通過跨國界的比較研究,總結出具有世界普遍意義的和規律性的總體模式,對理論檢驗與理論發展有所貢獻。規範研究是以經驗研究為基礎的,要得出一般性的、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規範理論,必須以相關個案或跨國比較的不斷積累、提升為基礎。中國政治研究應該以問題為導向,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與綜合運用,不斷提升科學化水平,将區域性的知識上升至具有普遍意義的總體模式,以理論檢驗與理論發展為國際學術界做出貢獻。
學術演講結束後,李靖教授做了評論,認為郭蘇建教授的演講體現了一個政治學人對中國政治研究的發展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通過對其研究成果的介紹、呈現,為我們上了一堂高質量的研究方法課。與此同時,李靖教授結合自身在地方政府創新這一領域的研究經驗與調研經曆,談了中國政治和政府研究的體會和看法。

評論結束之後,郭蘇建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就學術研究與學術體制的關系、跨學科視野的運用、在現有學術生态下如何做有意義的研究等問題與在場師生做了進一步讨論。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張潇翔)
2014年5月22日
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