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由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以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共同主辦的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者學術沙龍第4期暨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第12期學術活動,在匡亞明樓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會議室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了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主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李裡峰教授作為演講嘉賓,演講的主題為“共産主義中國的群衆運動與鄉村治理”。

本期工作坊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殷冬水主持,政治學系主任顔德如教授擔任評論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林奇富副教授、張铮副教授、赫泉玲副教授等青年教師和部分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學術活動。

李教授首先在引言中介紹了西方學界對社會運動以及中國群衆運動的相關研究成果,他指出,盡管西方學者提出了諸多社會運動理論,但是西方的社會運動(socialmovement)概念與中國的群衆運動(mass movement)概念存在着明顯區别。簡言之,中國的群衆運動有着顯著的“群衆性”以及“動員性”的特征,“群衆運動”之形成要以“運動群衆”為前提。中國共産黨通過建立龐大的基層組織網絡,極大程度上提高了黨和國家對基層的動員組織能力。
其次,李裡峰教授介紹了群衆運動中的行動邏輯。李教授分别介紹了黨和國家、基層政治精英、鄉村民衆在群衆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用。其中,黨和國家通過運用物質激勵、口号宣傳、情緒調動以及典型示範等技術手段運用權力。基層政治精英同時扮演着政治人(國家意志的執行者)、社會人(社區利益的維護者)、經濟人(自身利益的追逐者)三種角色,而這三種角色之間随時可能存在着張力。鄉村民衆一方面對國家有組織性的依附,另一方面通過運用“弱者的武器”,利用極少的空間和資源對國家的一些行為進行抗争或者讨價還價。
随後,李裡峰教授闡述了群衆運動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李教授通過對河北省及山東省的農村黨支部進行調研,發現有些黨支部自成立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不同名目的群衆運動任務。運動中會不斷出現左或右的偏差,又會有來自國家權力的不斷糾偏,這成為中國動态社會結構的表現之一。李教授總結了這種“運動式鄉村治理”的基本特征,并通過列舉河北省王栅子村1951年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實例介紹了群衆運動的基本程序。李裡峰将其背後的邏輯歸結為政治對行政的侵越行為,認為在群動運動中,本屬行政功能範疇的鄉村治理,必須借助政治功能的不斷介入和幹預才能實現。
在結語部分中,李裡峰教授總結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群衆運動對當代日常政治生活産生的影響。李裡峰認為,運動可以幫助黨和國家在短時間内有效動員群衆,貫徹國家意志,但這種運動式治理無法常規化,從而在社會變革的動力與社會運行的常态之間,形成了難以消解的矛盾,這種矛盾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在當下中國群衆性的政治運動也并未真正消失。
在李裡峰教授結束其學術演講之後,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政治學系主任顔德如教授做了評論。他總結了李教授的演講要點,認為李裡峰的研究做到了“史”與“論”結合,運用了曆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論文在邏輯上表達清晰,結構嚴謹,體現了他缜密的思維;而且,運用的文獻十分豐富,既有中英文論著,又有檔案資料。這些都為青年學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同時他也對李裡峰在演講中的一些觀點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看法。

最後,李裡峰與在場的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并就“中國共産黨鄉村治理模式與中國傳統基層治理模式的區别”“中國共産黨運動式治理方式與蘇聯專家治國方式的比較”等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 梁述清
2013年11月25日